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

每日一字花惹發 - 2013年12月份


每日一字花惹發 Completely Random Word of the Day

2013年12月份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Gag" (n.)

"Gag"(IPA 音標為 /gæg/)原本是動詞,用來指「窒息」、「想要嘔吐」

或「打壓言論」,源自15世紀的中古英文 "gaggen"(窒息)。

然而,在現在的日常口語當中,"gag" 也常被當成名詞,

用來指「笑話」、「惡搞」或是「梗」

(其實「梗」的正確寫法應該是「哏」,

而中文的「哏」很有可能就是從 "gag" 音譯而來)。

至於 "gag" 究竟為什麼會從「窒息」衍生出後來的意思呢?

其實現在沒有任何確切的解釋,但大概可以確定的是,

"gag" 差不多到了18世紀末才第一次被用來指「笑話」。

例句:"Tony loves the running gags on How I Met Your Mother."

(Tony 很喜歡 HIMYM 裡常常出現的梗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Moola" (n.)

"Moola"(也可以拼成 "moolah",IPA 音標為 /ˈmulə/)不是一個正式的字,

但在日常口語當中可以用來指「錢」,尤其是「需要被花掉的錢」。

目前學者只知道這個字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,但確切的起源仍然不詳,

網路上對於這個字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。有些人認為 "moola" 源自阿拉伯文,

有些人認為是斐濟文,有些人說是法文影響,也有人說是來自西班牙文,

但真相究竟是如何,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。

例句:"Tony dropped some serious moola on a brand new PS4

and a bunch of games this Christmas."

(今年聖誕節 Tony 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台全新的PS4跟一堆遊戲光碟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Festivus" (n.)

Festivus(IPA 音標是/'fɛstəvəs/)是一個虛構的節日,落在每年的12月23號,

用來諷刺過度商業化的聖誕節。

"Festivus" 衍生自拉丁文的 "festus"(節慶、慶典的),最早可以追朔回1966年,

是美國編劇 Dan O'Keefe 的家庭傳統,

後來透過美國知名電視劇 Seinfeld(歡樂單身派對)於1997年傳入大眾文化當中,

至今還是有不少人會「慶祝」這個節日。

Festivus 的習俗包括在家中佇立一根沒有任何裝飾的鋁棒(用來諷刺聖誕樹)、

家庭聚餐、家中成員互相批鬥,以及最後,

一家之主必須挑選一位家中成員跟自己摔角,在一家之主被擊敗之後,

Festivus 慶祝才算是正式結束。

例句:"Happy Festivus, Tony!"(節日節*快樂,Tony!)

*目前 Festivus 還沒有正式統一的翻譯,所以我就依照字根先暫譯為「節日節」。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Bejesus (n./interj.)

"Bejesus"(IPA 音標為 /bɪˈdʒizəs/)這個字本身沒有什麼意思,

但在口語上常常會被用來強調語氣,

表達憤怒、恐懼、失望、沮喪這類的負面情緒。

"Bejesus" 這個字最早是在20世紀初出現,從 "Jesus"(耶穌)演變而來。

而人們之所以要說 "bejesus" 而不是說 "Jesus",

主要是因為聖經出埃及記第20章第7節警告人們「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」

("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." Exodus 20:7),

所以一些比較虔誠的基督徒在生氣咒罵的時候

都會用別的字來代替「神」、「耶穌」等字眼。

例句:"Tony! Don't creep up on me like that! You scared the bejesus out of me!"

(Tony!不要這樣偷偷從我背後嚇我啦!我剛差點被你給嚇死了!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Jinx" (n./v./interj.)

"Jinx"(IPA 音標為 /dʒɪŋks/)意指「厄運」,源自拉丁文的 "jynx"

(一種常常被跟神力或魔法聯想在一起的鳥),

最早於20世紀初開始出現在英文裡,可被當成動詞、名詞,以及感嘆詞使用。

雖然說中文很籠統地把 "jinx" 翻譯成「厄運」,但其實根據不同的迷信和說法,

"jinx" 也有不同的意涵。舉例來說,有些人相信如果兩個人同時說出一模一樣的話,

其中一方一定要大喊 "Jinx!",而慢了一步的那一方

在有人叫他的名字之前都不能開口講話,否則就會有大難降臨。

有些人相信,所謂的 "jinx" 是指不能在某件事情發生或成功之前提到那件事,

否則最後就不會發生或是失敗。

也有人相信,所謂的 "jinx" 是指會招致厄運的人或是物品。

例句:"Don't talk about how Kobe would make a great comeback this year, Tony.

You'll jinx it!"

(不要說 Kobe 今年會東山再起啦,Tony!你這樣會帶賽到他!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Meme" (n.)

"Meme"(IPA 音標是 /miːm/)中文譯為「模因」,

原本意指「在人與人之間彼此傳播的想法、作法或風格」,

像是知識、習慣、宗教、語言...等,但近年來,隨著網路迅速發展,

"meme" 也衍生出「網路流行梗」的意思。"Meme" 這個字最早出現於 1976 年,

由作者 Richard Dawkins 在自己的書 "The Selfish Gene"(自私的基因)當中所提出。

Dawkins 指出,"meme" 是源自古希臘文 "mimema"(模仿),

再仿效 "gene"(基因)所造出來的字。因此,從這個字的起源就可以看得出來,

所謂的 "meme" 就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模仿,像基因一樣被傳續、演變的東西,

而這也正好符合了「網路流行梗」的定義。

例句:"Tony feels old because he just doesn't get some of the trending memes

on the internet nowadays."

(Tony 覺得自己老了,因為他就是搞不懂現在

網路上流行的一些梗到底是哪裡好笑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Anal" (adj.)

"Anal"(IPA 音標是 /ˈeɪnl/)一般意指「肛門的」

(對,大家沒看錯,也不是我電腦選字出問題),

源自 "anus"(肛門)這個字,

但在日常用語當中,"anal" 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「有潔癖」、「很龜毛」,

甚至到「很機車」的地步(註:帶有貶義)。這個字會這樣用,

主要源自佛洛依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,理論當中提到,

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,會經歷一段所謂的「肛欲期」或「肛門期」,

對自己大便時肛門產生的快感感到好奇、興奮,不過,

如果孩子在這時候沒有得到滿足,長大就會產生吝嗇、固執、潔癖的性格。

雖然現代心理學都已經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論,

但其對西方文化、哲學、文學還是造成許多影響

(我們以前讀外文系就一天到晚在講他的東西...),

而 "anal" 這個字(或 "anal retentive")

也在1950年代末期衍生出形容一個人

「有潔癖」、「很龜毛」、「很機車」的意思。

警告:因為 "anal" 畢竟還是有「肛門的」的意思,

所以大家在使用上或是看到這個字出現的時候還是要特別小心,

要根據上下文判斷,千萬別誤會它的意思囉~

例句:"Tony is really anal about organizing computer files."

(Tony 對於電腦檔案的整理真的超級龜毛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App" (n.)

"App" 這個字指的就是「應用程式/軟體」,這點大家應該都很清楚,

那為什麼我今天還要花時間介紹一個大家都認識的字呢?

這是因為阿,大家雖然都認識它,可是好像還是有很多人跟它不太熟,

每次都把它給念錯了~在臺灣,大多數人一看到 "App"

 都會很自動的把它分開念成 "A-P-P",但其實,這個字的正確念法應該是 /æp/。

當然,有些人會認為反正念得順就好,積非成是,既定俗成嘛~

這麼說也沒錯,但僅限於我們自己彼此溝通的時候,在外國人耳裡聽起來,

A-P-P 可就很怪了。"App" 這個字源於 "application"(應用)的縮寫,

最早出現在80年代,但一直到近年來行動裝置普及才開始被廣泛使用。

因為從 "application" 變成 "app" 的這種縮寫是在省略字詞本身一部分

(叫做 "clipping"),所以在縮寫完之後還是會被當成一個完整的字來念,

像是 "facsimile"(傳真)變成 "fax" 是念 /fæks/ 而不是 F-A-X,"gasoline"(汽油)

變成 "gas" 是念 /gæs/ 而不是 G-A-S。相對來講,通常會被分開念(但也不一定)

的縮寫,是只取字首字母的縮寫(叫做 "acronym"),

像是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(美利堅合眾國)變成 "USA" 之後是念 U-S-A

而不是 /usɑ/ 或 /jusɑ/。但我剛也講了不一定,因為還是有例外,

像是 NATO (北大西洋公約組織)就該念 /ˈneɪtoʊ/ 而不是 N-A-T-O。

說了這麼多,總而言之,就是請大家以後要記得把 "app" 念成 /æp/,

千萬別在外國人面前貽笑大方囉~

例句:"Tony is an app developer, not."(Tony 是一個應用程式開發者,才怪~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Trifecta" (n.)

"Trifecta"(IPA 音標是/ˈtraɪˌfɛktə/)這個字最早在1970年代出現,

由 "tri"(三)跟 "perfecta"(西班牙文的「完美」)組合而成,

原本意指「三重彩」,是賽馬下注的一種方式

(表示投注者必須同時猜中前三名的馬匹,而且順序也必須正確),

但現在也可以泛指任何「由三個人/事/物組成的勝利組合」。

例句:"While some consider 'eat, drink, and be merry' to be the trifecta of life,

Tony believes the trifecta should instead be 'eat, drink,

and follow 翻譯: Tony Tsou every day!'"

(有些人認為「吃美食、飲美酒、樂生活」是人生幸福的三大要素,

但 Tony 則認為這三大要素應該要改成「吃美食、飲美酒,

還有每天追蹤翻譯: Tony Tsou」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Doppelganger" (n.)

"Doppelganger"(IPA 音標是 /ˈdɑpl̩.ɡæŋ.ɚ/)源自德文的 "Doppelgänger"

(直譯為 "double-goer"「雙行者」),意指「分身」、「長得很像的人」

或是「同名同姓的人」。

雖然「分身」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存在於世界各地的神話和傳說當中,

"Doppelgänger" 這個字最早其實是在18世紀末才在德文裡出現,

並且在19世紀中葉傳入英文,融入英文拼法把德文 "ä" 的元音變音去掉,

變成 "doppelganger"。西方傳統一般相信看到自己的分身是不祥的預兆,

但時至今日這種負面的意味已經漸漸退去。

(像是在美國影集 How I Met Your Mother 裡,

五位主角看到自己或彼此的 "doppelganger" 時都覺得很酷很好玩,

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害怕。)

例句:"Hey Tony, I just saw someone who looked just like you.

Maybe he was your doppelganger or evil twin or something."

(嘿,Tony,我剛才看到有一個長得跟你超像的人欸。

搞不好是你的分身或邪惡雙胞胎兄弟之類的~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片語是:"In the ballpark."

"In the ballpark" 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在棒球場裡」,

但其實這個片語真正的意思是指「(數字)差不多是...」。

以 "ballpark" 來指「粗估」的用法

(也有人會用 "ballpark figure" 或是 "ballpark estimate" 來指「估計數字」)

最早可以追溯回1950到1960年代之間,不過最早究竟為什麼會這樣講,

到現在還是沒有一個定論,但最多人支持的三派說法如下:

第一,因為早期棒球場裡的球評都會目測「粗估」球場內觀眾人數;

第二,因為如果一位觀眾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座位,但已經走進球場裡了,

那就算他的位置「不精準」,也還是可以看得到球賽;

第三,因為只要擊出去的球還在球場裡,

沒有像變了心的女友或是張泰山的頭髮回不來的話,

防守球隊就還有補救機會,不至於「錯得離譜」。

例句:"Come on, Tony. Your guess is not even in the ballpark. Try again!"

(拜託吼,Tony,你猜的數字跟實際數字差得可遠了,再猜一次吧!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Twerk" (v.)

"Twerk"(IPA 音標是 /twɝk/,名詞型態是 "twerking")這個字,

想必只要是有在關注西方流行音樂的人都不陌生

(從上次那張「野生的麥莉賽勒斯出現了」圖片的熱烈迴響來判斷,

大家看起來都很熟悉 XD),但在這裡呢,

就還是稍微再來介紹一下這個字的來源跟歷史囉~

"Twerk" 是由 "twitch"(抽搐、抽動)跟 "jerk"(猛然一動)這兩個字合併而來,

意指「(跳舞)扭腰擺臀」,而且通常很煽情挑逗。

"Twerk" 最早其實在90年代就已經在美國嘻哈樂壇開始出現,

但一直到2013年九月 MTV VMA 頒獎典禮,

麥莉賽勒斯的歌舞表演之後才把這個字發揚光大,

甚至讓 "twerk" 正式被收錄於牛津線上字典,成為2013年度「電視用字」。

例句:"Oh boy...Tony is twerking like Miley Cyrus on the dance floor again."

(天哪,Tony 又在舞池裡像麥莉賽勒斯一樣扭腰擺臀了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Noob" (n.)

"Noob"(IPA 音標是 /nub/,也有人拼成 newb 或是網路拼法 n00b)

最早意指「菜鳥」或「嫩咖」,但後來也衍生出純粹罵人「白目」的意思。

這個字的起源最早或許可以追朔回加拿大東岸,

因為當地人會用 "new boy" 來形容菜鳥,久而久之,

"new boy" 念快一點就被簡化為 "newbie"(IPA 音標 /ˈnubi/),

後來又依照其讀音被改寫成 "newb"(把 new 跟 b 分開念),

最後又依照新的拼法發音,念成 /nub/,並且衍生出 "noob" 這種拼法。

例句:"Tony is such a noob. He never gets anything right."

(Tony 真的超白目,他什麼事都做不好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Zerging" (n.)

"Zerging"(也有人會用 "zerg rush")這個字,

想必有玩過 StarCraft 星海爭霸系列的阿宅,呃...不是,朋友們,都不會感到陌生,

用來指重量不重質,靠大量單位制霸對方的「人海戰術」。

"Zerging" 最早源自星海爭霸系列中的蟲族(Zerg),因為在遊戲中,

蟲族的特性就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生產大量的戰鬥單位,

而雖然這些單位個別戰力不強,卻還是常常可以靠數量取勝,

甚至在對手還沒來得及設立防禦工事之前就殺得對手措手不及。

由於星海爭霸堪稱即時戰略遊戲經典之作,

所以現在 "zerging" 這個字也已經不被侷限於這款遊戲之中,

在其他遊戲裡也被廣泛使用,甚至也開始出現在日常用語當中。

例句:"Tony sucks at real-time strategy games,

so he always resorts to zerging when he plays online against other gamers."

(Tony 超不會玩即時戰略遊戲,所以他每次跟別人連線對戰的時候

都只會用人海戰術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Schadenfreude" (n.)

"Schadenfreude"(IPA 音標是 /ˈʃɑdnˌfrɔɪdə/)源自德文,

最早差不多在1890年傳進英文,但一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,

用來指「幸災樂禍的感覺」。在原本的德文裡,Schaden 的意思是「傷害」,

Freude 則是「喜樂」,所以併在一起之後,

「傷害的喜樂」就是用來描述因為看到別人受傷、受苦而產生的快感,

而這種感覺當然就是我們所謂的「幸災樂禍」啦~

例句:"Tony is a huge jerk; he always enjoys a sense of schadenfreude

 at other people's misfortune."

(Tony 人超差,他每次看到別人遭遇不幸都會幸災樂禍。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Bogus" (adj.)

"Bogus"(IPA 音標是 /ˈboʊgəs/)這個字源自19世紀初的美國,原本是名詞,

意指「製造假幣、假鈔的設備」,現在則是當成形容詞用,指「假的、騙人的」。

除此之外,"bogus" 有時候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、事、物

「太扯了」或根本是「狗屁」(有點像是 "bullsh*t",但講起來沒那麼粗俗)。

例句:"Come on, ref! I did NOT travel. That's a bogus call!"

(拜託吼,裁判大哥,我沒有帶球走步啊!根本亂判一通嘛!)



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字是:"Food coma" (n.)

"Food coma" 字面上的意思是「食物昏迷」,而實際上的意思,

也是指「大吃一頓之後,吃飽愛睏的狀態」。

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很常出現,尤其是在感恩節跟聖誕節前後

(因為過節就是要吃大餐嘛)。雖然 "food coma" 的確切起源不明,

但在看到這種生理現象的正式醫學名稱 "postprandial somnolence"(餐後嗜睡)之後,

想必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家會比較喜歡說 "food coma" 了吧~

例句:"Tony passed out from a severe case of food coma."

(Tony 因為嚴重的食物昏迷而昏睡過去了。)


1 則留言:

  1. 棒球是我們繁體中國ㄉ國球
    都沒那麼多俚語ㄝ

    回覆刪除